首页 > 校区新闻 > 正文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校园 ——厦门大学翔安校区美丽校区建设实践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05日 点击数:

日前,第三届校园观鸟积分赛在环境与生态学院落下帷幕,厦门大学翔安校区鸟类记录又“上新”了!来自9个学院的32名选手经过一周的激烈角逐,在校园各个角落观察鸟类,共记录鸟种65种,斩获了7条校区年度新纪录和1条校区新纪录。

一年一度的校园观鸟积分赛是环境与生态学院的特色品牌活动,也是翔安校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护校园物种多样性的系列举措之一。翔安校区作为厦门大学布局生物科学、生态学、海洋科学等一流学科的“创新引擎”,积极融入福建“生态省”战略部署,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高品质推动生态校园建设。绿色正在成为翔安校区高发展的鲜亮底色。

美丽校园:自然资源与基础设施相得益彰

翔安校区北倚香山山脉,坐拥芙蓉水系,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底色。办学十一年来,翔安校区充分利用绿地、植被、水系、土地等丰富资源优化校园空间布局,着力建设花园式校园

林草兴则生态兴。翔安校区利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重要节点,加强宣传教育,组织义务植树,广大师生一次次辛勤劳作、挥洒汗水,翔安校区只此青绿、生机盎然。2018年,翔安校区向厦门市园林局争取到2955株精品苗木;20193月,1376株茶花苗木移植翔安校区,极大提升了校园绿化层次和水平。如今,翔安校区植物种类超过380种,吸引了大量鸟类、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繁衍栖息。其中,可观测到鸟类148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黄嘴白鹭,以及鹗、黑鸢、栗喉蜂虎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145以“沐绿水青山、育八闽英才、建一流大学”为宗旨,集福建省九市一区之力建成生态实践教学基地“八闽园”顺利开园;“八闽园”占地160亩,种植着八闽各地的特色植物,建有展示福建九市一区人文历史的文化广场,是展示生态福建、传播八闽文化,展现校地融合发展、友谊桥梁的范式新地标以百年校庆为契机,翔安校区管委会依据校园整体规划和生态条件,启动校区芙蓉湖周边文化景观提升工程建设出绿地植物景观、河道水系湖岸、人行步道景观相统一的生态景观系统。同年12月,劳动教育基地“八闽苑”正式启用,校区师生在“八闽苑”召开生态校园建设研讨会议,为翔安校区生态校园建设把脉开方,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校园蓝图

低碳校园:发展理念与环境治理知行合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翔安校区办学十一年来,翔安校区管委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工作上持续发力,不断为校区建设发展夯实低碳根基。

倡导绿色出行。20188月,校区引入共享单车;20197月引进校园公交;2020年以来投放哈共享单车、共享助力单车,推进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在满足师生多样化公共交通需求的同时,让绿色交通、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养成文明习惯。2018年起,校区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多次召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会议,举办垃圾分类宣传周系列活动,倡导绿色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垃圾分类已成为校园新时尚开展校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行动,举办“光盘行动”21天挑战赛,让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成为校区师生的自觉行动。

坚持可持续发展。校区学生公寓建设采用“热泵+太阳能”供热方式,每年节约用电1770万度。积极建设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的污水用于校园绿化灌溉,每年实现120多万吨污水再利用。与翔安区共建校区至香山景区中水利用提升工程,将校区处理后的中水引至香山景区进行绿化灌溉,并为翔安区道路绿化灌溉车提供取水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进校区雨污排水管网改造“正本清源”工程建设,持续改善教学生活条件。202111月,智能配送无人车“小蛮驴”在校区投放运行打通校区快递服务最后一公里

生态校园:人才培养与学科特色融合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翔安校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好校地资源,将生态环境实践教育创新融入“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之中,破解人才培养的科教融合瓶颈,让生态文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进入学子心间。

开辟“第二课堂”。翔安校区管委会支持厦门大学生态文明学生研习社建设,与环境与生态学院签署框架协议,将校区校园整体作为生态环境实践教学基地;发挥环保协会、绿野协会、观鸟护鸟项目组等社团优势,开展翔安校区校园生态环境监测、有害生物控制、污水处理及垃圾分类等工作,组织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活动,将生态校园建设贯穿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依托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学、学等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应用学科力量,打造校外特色教学实践基地,在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山岛、翔安区下潭尾湿地公园等地开展野外生产实习。同学们穿滩涂袜下滩涂,开展红树林底栖生物调查,进行生态修复考察和鸟类观察,采集药用植物标本,自主开展调查研究并形成实习小论文,在实践中不断夯实专业基础,提升生态文明认知和科研素养。

加强劳动育人。盛夏时节,生命科学学院师生在“八闽园”新农科实践基地里采摘亲手种下的蔬果。开学之初,少数民族预科班学子团结在“石榴园”开展新生劳动实践主题团课,精心呵护56棵石榴树……八闽园”开园以来,校区积极发挥其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将植物遗传与分子育种劳动课、药用植物实训等课程开在田间地头,草药种植、植物挂牌、水稻试验田养护等教育、除草松土等活动如火如荼开展。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中,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悄然形成。

发挥智库担当。20186月,厦门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正式揭牌,致力于建设成为具国际影响的、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智库。20234月,厦门大学国际可持续性科学研究院正式揭牌面向国际可持续性科学前沿、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持。近年来,翔安校区举办了厦门海洋环境开放科学大会、海岸带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国际研讨会等会议,汇聚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贡献智慧,共话生态文明,展现了厦门大学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的责任与担当。

翔安校区立足“创新引擎”定位先行先试,统筹协调多校区资源,制定《翔安校区生态校园建设方案》,将生态校园纳入“五位一体”校园建设一体推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翔安校区将持续推进生态校园、美丽校园建设,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让绿色成为厦门大学高质量发展的鲜底色,奋力谱写厦大新百年奋进之路的翔安校区篇章

(翔安校区办公室 高捷)



Top